黑糖怎麼來:古法手造 vs. 新式製糖 — 樸活的觀點與現況整理
by Nelson Chou
先說個大前提:全球主流製糖原料除了甘蔗,還有甜菜根。台灣各糖廠今日所用原料與流程,並不一定都是大家想像的「台灣甘蔗 → 黑糖 → 二砂 → 白砂」的線性工序。這篇就來把古法製糖、新式製糖與市面糖品的關係講清楚。
一、古法製糖:文獻與圖像中的流程
古法製糖最早可見於明代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甘嗜第六卷》,以獸力榨汁,並用石灰澄清蔗汁後熬煮成糖。
凡汁漿流板有槽,梘汁入於缸內。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於中。
凡取汁煎糖,並列三鍋如「品」字……(節錄)
此外,《番社采風圖》(中研院史語所 1998 年出版;1744–1747 年間圖繪)也可見台灣早期製糖與生活景象;同時在 18 世紀西方版畫中,亦可見與中式相近的榨糖裝置。
樸活手造柴燒黑糖沿用「榨汁 → 濾網過濾 → 食品級石灰澄清 → 慢火熬煮 → 自然結晶」這條工序,確實與古籍所述相合。
二、手造黑糖:從田間到糖鍋的流程
1)採收甘蔗
2)榨汁
3)過濾與澄清
先經濾網去除雜質,再以食品級石灰使細泥沙凝結沉澱,取上層澄清蔗汁。
4)熬煮與結晶
這些步驟高度仰賴老師傅經驗,難以完全數據化;也因此人力/時間投入高、產量低,整體效率遠低於自動化生產。
三、新式製糖:自動化、分蜜與糖品關係
每家糖廠的細節不同,但在生產效率與成本控制上目標一致。這也意味著:
- 原料可能使用進口來源,不一定是台灣甘蔗。
- 透過自動化流程,產出各類砂糖與糖蜜;再進一步可製作再製黑糖與加味黑糖等產品。
- 若生產流程與原料符合規範,自動化生產的黑糖亦可合法標示「有機」;因此常見國外有機黑糖價格低於手造黑糖。
四、產地標示與法規理解
依主管機關對「原產地(國)」之定義(摘錄):
「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六款所稱原產地(國),指製造、加工或調配製成終產品之國家或地區。」
也就是說:原料如為進口,但只要在台灣完成實質轉型之加工,即可依法標示為「台灣製造」。這不只影響黑糖,茶葉與其他農產加工品亦可能適用,亦是市面上「標台灣製但價格極低」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五、結語:選擇背後的代價與價值
自動化生產是重要的人類發明,解決了規模與供應的問題;但在「不斷壓低成本與售價」的機制下,容易忽略原料來源、環境負荷與飲食加工程度。樸活選擇以手造黑糖延續工藝,也選擇對原料與土地多負一點責任。
一切都在於選擇。吃什麼、向誰購買、支持哪一種生產方式,最終都會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