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於黑糖抽檢報導的回應】樸活的立場與製糖方式說明
by Nelson Chou/樸活品牌創辦人
這兩天,無論是在有機市集、網路上或電話中,都有許多關心的朋友詢問我們對這篇報導的看法。在這裡,我想以具體文字回應。
((最新調查))「黑糖」抽檢全部測出致癌物質?
by 康健雜誌 http://bit.ly/1MU1V1I
看到報導的第一個反應,其實是——「怎麼沒有抽到我們的?」😅
這篇報導提到兩個重點:其一是「再製糖」;其二是丙烯醯胺 (acrylamide)在長時間高溫或多次高溫加工中生成的特性。
一、關於「再製糖」與「手造黑糖」的差異
一般純黑糖(例如樸活的黑糖)製程為:採收 → 榨汁 → 過濾(靜置除污) → 熬煮 → 冷卻成糖。全程人工,沒有任何添加與再加工程序。
相對地,市面上部分「再製黑糖」是以進口原料糖為基底,經二次加熱、加味或混製而成,成本低廉但經過多重加熱。
二、關於丙烯醯胺(Acrylamide)
報導中檢測值介於 30 至 2740 ppb(十億分之一)之間,差距近百倍。丙烯醯胺的生成與高溫處理次數息息相關——加工越多次、溫度越高,濃度自然越高。
根據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資料:
「人體攝入的 acrylamide 約 60% 會在 72 小時內代謝並經尿液排出。多數研究顯示飲食攝入 acrylamide 與癌症無明確相關性,僅少數研究指出與腎癌、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可能相關,但證據有限。」
而 台灣環保署 對飲用水處理劑 聚丙烯醯胺 中 acrylamide 的法定最高限量為 500 ppm (即 500,000 ppb),遠高於報導中數值。
坦白說,我們並未自行檢測 acrylamide 數值,但我們知道自家黑糖的製程——單純、穩定、無多次加熱。
從 30 到 2740 ppb 的範圍差距,且其中 60% 可自然代謝排出,既然學界尚無明確結論,我想,不需要用恐懼來取代理解。
三、看見全貌,而非恐慌
我們感謝媒體監督,也感謝每位關心食品安全的朋友。不過,報導若以聳動標題引發誤解,反而模糊了重點——問題不在「黑糖」這個品項,而在「製程與原料」。
樸活始終相信,真相應該建立在科學、公開與誠實的基礎上。
我們的製糖方式,是沿襲《天工開物》古法「石灰澄清」精神,以食品級石灰靜置除污、低溫慢熬而成。這樣的方式雖然效率不高,但它保留了土地的氣味,也守住了對食品安全的尊重。
延伸閱讀|理性看待黑糖與丙烯醯胺議題
- 《上下游新聞》:幫助認識丙烯醯胺?還是製造恐慌?
- 【文青別鬼扯】我愛吃黑糖
